本篇文章1710字,读完约4分钟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未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促进农村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与日本和韩国相似。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与日本、韩国大力推进农村第三产业融合的水平基本相当。无论是过去的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推进农村第三产业融合都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这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

首先,必须增加农民的就业密度。中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就业的28%。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消除,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很难下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成熟,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仍将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四五十”人口的相当一部分将会存在于中国的农民群体中,部分农民工会在达到一定年龄后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返回农村。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如果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劳动力,有必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留在城市,也有必要为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寻找一条充分利用空闲暇时间的途径。显然很难只实现第一产业。只有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三产业,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全年得到均衡利用。

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须牢记初心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自2013年以来,中国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在国内外普遍上下颠倒。根本原因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竞争力不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而世界平均关税为60%。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棉花和糖产品受关税配额管理,除配额外,还可以征收高额关税。现在,65%的额外关税可以让外国大米、小麦和玉米远离边境。然而,从长远来看,65%的关税总有一天将不足以对冲中国和新世界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那时,只有提高农业竞争力,中国才能保持一定水平的农产品自给率。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不仅是中国农民与外国农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包括农民或农场在内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延伸农业产业链、重构农业价值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农民参与和分享机制不畅仍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的薄弱环节。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必须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

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须牢记初心

第三,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昂贵。如果质量不能让人放心,农业的未来会怎样?就这个问题而言,有必要保证从现场到餐桌的质量控制。如今,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对质量和安全敏感的企业,倾向于直接经营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一次生产和二次生产相结合,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安全。例如,一些乳制品加工企业开发直接经营的大型牧场。然而,农业现代化不能把农民抛在后面。三次产业的整合和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比三次产业的分工更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三次产业整合中,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纵向整合来解决。

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须牢记初心

推进农村第三产业融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厘清融合与发展的本质。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虽然它强调改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机制,但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被分割,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同发展。有些企业有初级生产项目、二级生产项目和三级生产项目,但这些项目不在同一个产业链中,这只是一种混合发展。三大产业的真正融合意味着同一产品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集中在同一个市场主体上。第二,我们必须牢记一体化和发展的最初意图。推进农村第三产业融合,出发点是解决农民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一体化的主体可以是企业、农民和合作社。特别是对于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农民和合作社应该是更加一体化的平台。在以企业为平台的整合中,农民应通过“变资源为股权、变资本为股权、变农民为股东”的方式,充分参与和分享增值收益。只有给农民更多的机会,我们才能解决我们想解决的问题。

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须牢记初心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编辑:胡风)

标题: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须牢记初心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