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1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非法抓取和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一案终于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宣判,该案的败诉也结束了这场始于2014年8月的纠纷。

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根据判决,北京陶友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陶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均为运营公司)应在网站主页和客户端软件主页上联合连续48小时发布声明,以消除本案中不正当竞争对微博公司的影响,并赔偿微博公司200万元。

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简短回应中,他说,“接受法庭判决。”。

“2014年8月以后,pulse并没有抓取新浪微博的用户信息,而是专注于拨打用户的通讯录信息,所以这次试用对pulse目前的业务影响不大。”一位匿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它于2013年推出,其产品被定位为工作场所的社交应用。

然而,上述业内人士也承认,在发展初期,平台需要拓展用户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微博的用户数据确实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帮助。

这场争端始于2014年。2014年8月,微博发现大量无脉搏用户直接显示新浪微博用户的头像、姓名、职业和教育程度。简而言之,你可能永远不会通过微博登录脉搏,但在脉搏上,用户可以直接搜索你的上述信息。

在此之前,微博和脉搏一直在合作。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账户和个人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到Pulse,注册时需要上传个人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到Pulse。然而,上述事件发生后,双方终止了合作,微博也以此为由提起诉讼,称被告非法获取并使用了微博用户信息。

2016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结案,认定非法抓取和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构成不正当竞争。之后,她上诉了。2016年12月3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17年1月9日,法院判决正式发布。

针对此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首次指出,网络平台提供商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活动,主张收集和商业使用用户数据信息的权利。

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指出,第三方应用在通过开放平台如开放api模式获取用户信息时,应坚持“用户授权+平台授权+用户授权”的三重授权原则。但是,在上面提到的pulse和微博的争议案例中,pulse直接跳过了用户授权链接。

虽然微博胜诉,但法院在判决中指出,魏梦公司在开放api接口权限的设置上存在重大漏洞,被侵权后无法提供相应的博客进行证明,涉及用户隐私信息的数据保护措施不到位。

“此案涉及不公平竞争,数据本身就是财富,这意味着您的数据不能被使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朱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伟认为,网络服务平台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没有所有权,任何平台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都要获得用户的同意。虽然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可以买卖,但用户的私人数据不是大数据,未经授权的使用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甚至是他们的和平权。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表示,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时,必须首先获得用户的同意,并且只能在用户授权的范围内使用。平台方也有监督的责任。一旦发现此类侵权行为,必须首先警告用户,并根据与用户达成的使用协议追究第三方的责任。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被认为是此类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然而,即将出台的《电子商务法》将有专门的一章来界定用户信息数据使用的相关问题。

标题:脉脉抓取微博用户信息终审败诉 属不正当竞争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