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1字,读完约3分钟

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李察村的群山中,有一座开满鲜花的山。在面向东南的山坡上,丛林中隐藏着木制的蜂箱,成群的蜜蜂正忙着从山上采集蜂蜜。

6月2日清晨,62岁的沈静宜因为照顾蜜蜂,手背被蛰。“这已经不错了。去年我第一次养蜂的时候,整个前臂都被砸得没个好地方。”他说。

几十年来,李察村每个家庭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两个小蜂箱。“当蜜蜂来的时候,它们会来又走;亲爱的在那里,不在也没关系。”他们在一年的开始悬挂蜂箱,在九月采集蜂蜜,并愉快地享受群山的礼物。

2016年7月,县科协作为李察村的支持单位,结合当地的养蜂传统,对气候、海拔、蜜源、山区等条件进行了调查,确定适合大规模养蜂,养蜂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带领人们脱贫致富。然而,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其余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很难改变传统的“养土蜂”的方法,转向科学养蜂。

沈静宜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在李察村当了28年的村支书,也是一名老党员。"尽管老支部书记在2009年退休了,但勇气和胆量的精神从未消退."现任村支书叶也是这么说的。县里专门为李察村安排了技术指导,沈静宜在2016年7月率先饲养了4箱蜜蜂。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养蜂业中。“每天,他都跟随年轻的技术人员观察山坡上的蜜蜂,并学习如何科学地饲养蜜蜂。”叶对说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陕西茶里村辛勤为民的"蜂支书"

有志者事竟成。半年后,沈静宜不仅学会了科学的养蜂技术,还作为技术员指导村民。现在,在他家里照顾50箱蜜蜂的同时,他骑着摩托车穿过群山,去村民家指导他的技能。"老支部书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村民们非常信任他."叶告诉记者,特别是对村里的贫困户,老支书给予了特别照顾,他亲自参与了分箱、添皮等环节。

今年年初,冯宣顺,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不知道这项技术,把大部分的蜜蜂都飞走了。他非常沮丧。了解情况后,沈静宜干脆成了家里的常驻技术员,教他如何养蜂。在沈静宜的帮助下,冯宣顺的3箱蜜蜂被分成了5箱,还有8箱蜜蜂。一箱蜜蜂一年能产30到40磅蜂蜜。按照5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格,成本可以去掉,一箱蜜蜂一年可以赚1000多元——冯宣顺的家人有希望摆脱贫困。

[砥砺奋进的五年]陕西茶里村辛勤为民的"蜂支书"

在沈静宜的家里,有一堆鸟巢和十多个整齐摆放的蜂箱,都是他自己锤打钉打出来的。起初,每4元,蜂巢和100元在网上购买。为了节约成本,沈静宜根据采购的产品,探索了用刨子、锯子等工具生产的方法。他把自己做的巢框拿给贫困户,“这样他们就能省一点。”。

如今,只有35个盒子,多达几十个盒子。李察村几乎每个家庭都养过蜜蜂。整个村庄已经发展到500箱蜜蜂,其中20多个贫困家庭已经饲养了180箱。深山里原有的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了这里蜂蜜的上乘质量,村里的蜂蜜还没有卖出去。"它们都是在这里买的,供应不足。"叶对说道。

“500箱是我们村的极限。山区的蜂蜜资源有限,我们不想开发人工蜂蜜资源,这会影响蜂蜜的质量。”叶说,在下一步,他们打算注册一个特殊商标。"最好叫它老分行卡."他半开玩笑地说,而他旁边的沈静宜哈哈笑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荣)

相关主题:

农村精确扶贫五年调查

(主编:刘江)

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陕西茶里村辛勤为民的"蜂支书"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