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6字,读完约4分钟

债券通行证越来越近,信用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

上周五,中国银行市场交易商协会(601988,BUY)(港股03988)宣布,中国第一批信用挂钩票据已于几天前创建并正式登陆银行间市场。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自推出信用挂钩票据(cln)和信用违约互换(cds)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14家机构参与了创建和交易,其中10家是银行,占70%。

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尝试cln

根据上述公告,参与创建cln的机构是首批卖空的核心交易员,即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债券信用促进公司,这两家机构分别创建了一个信用挂钩票据产品。

首批两种信用挂钩票据产品定向销售。4月27日,产品信息在同业市场交易商协会综合业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上披露。5月3日和4日,在上海清算所完成了证书确认登记,次日,产品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进行交易和流通。

第一批信用挂钩票据的名义本金总计5000万元。涉及能源和城市建设行业的参照单位,期限不超过一年。参与认购的投资者包括中国债券信用促进公司、民生银行(600016,买入)(香港股票01988)和上海银行(601229,买入)。

据了解,2016年9月23日,即中国版cds和cln交易规则正式落地后一个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名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名单和信用挂钩票据名单。其中,第一批参与创建cln的机构有10家,分别是CDB、工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601166,买入)、上海银行、中信证券(600030,买入)(港股06030)、CICC(港股03908)、中信证券(港股06066)和

14家机构参与创设CLN和CDS 银行占七成

对于cds和cln的推出,沈万红元(000166,BUY)(港股00218)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违约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它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更有效的信用风险保护和对冲工具,有利于信用风险的分散;二是有助于完善信用风险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市场信用定价水平;第三,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下,也为一些具有信用风险研究和识别能力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杠杆化投资工具。

14家机构参与创设CLN和CDS 银行占七成

据介绍,信用挂钩票据是一种凭证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投资者认购与信用挂钩的票据,并在参考实体中没有信用事件时获得本金利息和信用风险保护费的双重利益;如发生信用事件,应以认购本金向创造社支付担保金。

银行是分销的主要力量

中国的第一批光盘于去年10月31日开始发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展cds交易的机构有10家,分别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02016港股)、上海银行、中国债券信用增级公司,共开展了15笔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名义本金总额3亿元。贸易参考实体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电力、供水、煤炭、电信、食品、航空空和其他行业。交易期从一年到两年不等。

14家机构参与创设CLN和CDS 银行占七成

对此,该证券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在信用衍生品发展的早期阶段,商业银行确实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此后,随着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和非金融企业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日益参与,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信用风险分散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于成为cln创建机构的标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相关信息显示净资产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第二,要有从事信用挂钩票据业务的专业人员,并配备必要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第三,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操作流程和业务管理系统来创建信用挂钩票据;同时,机构还应具有较强的信用风险管理和评估能力以及丰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并配备5名以上风险管理人员。

标题:14家机构参与创设CLN和CDS 银行占七成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