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4字,读完约4分钟

食用菌是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0年以来,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12年,它跃升为仅次于谷物、蔬菜和水果油的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的75%以上。

然而,由于菌种混乱、质量低、品种环境适应性差,大规模减产和无收现象频繁发生,菌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主持了“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及广适品种选育”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项目以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的持续创新为目标,重点突破两大技术瓶颈,即食用菌种质资源准确鉴定与评价和高效育种,创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创新种质资源多层次准确鉴定与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适应性广的新品种。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区)推广,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

张金霞认为,种质资源是育种的主要技术基础。“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及广适品种选育”项目收集了我国云贵高原、川藏高原、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生态区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通过系统的鉴定与评价,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同步菌株和可利用信息的食用菌国家标准菌株库(ccmssc)。野外采集并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良种质有7大类418种8000多株,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育种中的“无米炊”问题。

食用菌育种不再“盲人摸象”

同时,本项目还建立了一个综合信息数据库,将dna指纹和栽培特性结合起来,使正宗品种拥有分子“身份证”,为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和品种登记奠定了技术基础。自数据库建立以来,他们已提供了2284份种质材料。

在中国,食用菌的生产大多以家庭为基础,导致菌种的自产自用。生产菌种中存在大量同义词,成为食用菌改良的最大制约因素。那么,如何防止假冒伪劣品流入生产?有必要弄清品种的家庭背景。在“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及广适品种选育”技术的支持下,张金霞和他的团队发现,在他们收集的2100多个菌株中,只有388个菌株存在真正的差异。

食用菌育种不再“盲人摸象”

"传统食用菌育种几乎完全依靠田间栽培和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张进霞说道。

针对这种情况,本项目首创了“五步筛选”高效育种理论和技术,将食用菌育种从完全田间筛选转变为室内初筛后的定向田间筛选。此外,室内筛选将前期田间筛选时间由30天缩短至150天,缩短至3天至14天,时间缩短90%,田间筛选量减少79%,育种效率显著提高。食用菌育种有了科学技术的眼睛,它不再是“盲人摸象”。

全年都有蘑菇,供应均衡,这是消费者对食用菌市场的要求。然而,食用菌对环境变化敏感,园艺设施的环境可控性差,新鲜产品的耐贮运性差,因此迫切需要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广的品种。

因此,项目组选择了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如金针菇、香菇、平菇、毛木耳等,这些新品种适合不同的生态条件。其中,川金系列在温差、湿度差异大的西部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0%以上;抗寒白灵菇已在新疆和内蒙古高寒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5%以上;宽温耐高温的川尔系列已在福建、四川、山东等主要产区推广应用,占生产规模的95%以上;广耐温耐高温平菇品种已在我国推广应用,占夏季生产规模的90%以上,填补了夏季品种空白。广适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实现了食用菌园艺设施的稳产高产和周年生产,实现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品种匹配和市场均衡供应。

食用菌育种不再“盲人摸象”

张金霞说,食用菌育种成果和技术的普及,必将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发展,使中国人民能够吃到更多更健康的食用菌。(经济日报记者李畅)

标题:食用菌育种不再“盲人摸象”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