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3字,读完约6分钟

□杜静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模糊业务属性下的越位行为。因此,战胜风险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收益来源的综合实力,协调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运行,加强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的制衡机制,提高金融业务手段和业务产品对实体经济的耦合度。 防止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轮换”,防止“/きだよ0”在不同市场之间“轮换”。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为边界的扩展应该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而不是改变和超越商业属性。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2018年,银监会先后发布了《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办法》、《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办法》,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市场混乱整治的意见》和《2018年银行业市场混乱整治要点》,对银行业22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监管,开展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硬仗。

从根源上来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模糊业务属性下的越权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这场硬仗的关键是要使金融机构“属性清晰”和“回归原点”。为了促进金融生态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业,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全面”。金融机构应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收益率,协调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运行,加强资本向实体经济方向流动的制衡机制,提高金融业务手段和业务产品对实体经济的耦合度,防止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本“轮换”和不同市场之间的“0/0/转向”。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金融领域主要包括结算、存款和贷款,金融机构分别作为中介、债务人和债权人。由于不同的属性,不同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责任标准和风险约束。一般来说,作为金融市场中介,在办理结算业务时,除了自身的操作失误外,不承担市场风险。作为金融市场的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办理存贷款业务时,必须承担市场风险,具备与承担风险相适应的资本准备和管理准备。任何金融机构都可以同时开展不同的业务,同时反映不同的业务属性,但必须遵守严格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边界甚至不同边界的隔离标志,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接受不同标准的金融监管。不同的业务属性决定了市场主体不同的行为边界和风险管理能力,这是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中国金融市场新主体迅速成长,在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加快金融生态优化和提升金融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它承载着与金融运作在本质上相冲突的力量和基因,即它利用模糊的金融业务属性来完成跨境行为,通常夸大“技术”效用,并将其贴上“创新”的标签。更有甚者,他们把这种带有“模糊属性”的“行为跨越”视为一种商业发展的手段,甚至是一种商业模式,这使得它成为“多重缺陷”下的一股疯狂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整体上缺乏“烧钱”情绪驱动的市场理性预期,而且缺乏金融主体的风险管控环节。从结算业务到贷款业务的飞跃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的关键管理环节。此外,这种力量缺乏金融监管过程,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生存和竞争条件,为有利的一方提供了风险泄漏(转移)和客户获得实力的机会。一些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风险总是会延续或转移,形成风险放任的局面。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永远不要低估模糊业务属性的本地领域和对象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持续且系统地影响金融生态。中国金融总量的80%为商业银行所有,一些新的市场力量已经越过边界,业务属性模糊,不足以改变基本的市场结构。然而,由于所选领域的集中性、目标达成的功利性、完成过程的压缩性以及针对传统金融力量的缺陷和漏洞,它们仍然对主流金融机构的经营手段、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形成压迫性的变化甚至可变性的力量。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财务管理趋势是这种传染性的直接后果。商业银行试图留住存款和客户,但偏离了贷款的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了资金的价格。相反,组织存款的手段和能力整体下降。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从方向上看,金融融资应该体现在服务实体经济上,从入口、过程、手段和结果上加强附着度,从而避免资金的“空转移”。这种“跨境”带来的是业务链被业务本身拉长,避免不同业务属性的风险成为隔离真实经济对象的现实。就内容而言,金融机构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关注实体经济。在适应实体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应提高金融供给方业务的多元化和适度性,避免金融服务和手段的利润导向型配置错误,甚至通过颠倒配置原则(以赚钱为主导)来放大交叉交易风险。然而,“跨境”下的业务多元化并不是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而是来自资本方客户日益增长的逐利需求和业务产品本身的强制需求。就效果而言,金融融资的效率只有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有意义和价值,而“跨境”下的效率只反映金融机构的单一水平。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新兴金融力量利用后发选择性,往往将跨境行为带来的风险转移到传统金融领域,并往往发现跨境行为border/きだよきだだよ0/from监管滞后,导致寄生利润市场氛围的滋生和蔓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交叉和嵌套,我们不断寻找行为跨境的形式载体,并通过资本空转向匹配行为跨境风险转移的“漏斗”。在某种意义上,一些金融财团在“边界”的交织中分裂。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由此可见,要控制金融混乱,抵御金融风险,关键是要明确不同业务的内在属性,使分类治理行为跨境进行,充分认识回报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的功能性根源。这就需要发挥传统金融力量(商业银行)在金融生态中约束各种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的主导作用。自觉处理表内外、线上和线下、新业务和旧业务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业务属性,以及不同的模式和边界决定的客户类型和客户空房间,确定和选择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边界,在坚持发展客户的同时,不要泛滥业务行为。此外,它将引导新的金融力量(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展示各种市场实体的行为边界。自觉处理创新与客户获取、近期与长期、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从风险防控能力的准备和提高入手,优化市场行为模式和行为边界的刚性。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为边界的拓展应该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而不是改变和超越商业属性。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快探索资金控制的综合手段,建立对传统金融力量和新金融力量进行分类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进行动态检查、定期评估、及时指导和及时处理。特别是对于新的金融力量,在主体(准入)监管和职能(业务属性)监管相结合的基础上,应该以多种方式突出对其行为边界的三维监管,体现与风险管控能力相一致的原则。同时,整合市场监管资源,对金融财团等市场主体和客体采取重点和特殊的监管措施。

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作者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南”的起草专家之一,高级金融评论员)

标题:从清晰属性与回归本源上打赢风险攻坚战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