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李雨青认为,政府应对丧失生产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实施财政支持;对普通贫困群体的准确扶贫应着眼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

政策解释

我们的记者王晶晶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河北省扶贫开发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要充分发挥京津定点帮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团结各方力量,进一步提高扶贫的准确性和效果,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评价部副主任李岱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河北省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脱贫,共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警惕脱贫和返贫,强化扶贫专业精神

李代青认为,河北省扶贫存在四大问题:生态脆弱地区脱贫难、返贫难;发展型产业扶贫风险依然存在;扶贫专业精神不足;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较低。

“生态脆弱地区的扶贫问题不容忽视。虽然中国的大规模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30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基础,已经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距离全面减贫仍有一定距离。”李岱青告诉记者,就河北省而言,现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北省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和发展制约因素交织在一起。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民,砍伐树木、烧柴、开垦土地,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扶贫主要依靠外部“输血”。一旦停止输血,就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目前,在生产过剩时期,发展型产业扶贫存在一定的风险。李岱青表示,由于产能过剩,一些集体产业可能面临“增产不一定增收”的局面。在发展无担保集体产业、无抵押金融贴息贷款和扶贫资金的同时,政府还应征求贫困农民的意愿,在产业选择、仓储、物流和市场等方面下大力气,警惕金融风险。“贫困地区往往生态脆弱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新一轮工业发展中,发展与保护并重,防止生态破坏。”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扶贫缺乏专业精神也影响了精确扶贫的效果。由于受教育和环境的限制,贫农在意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都落后了。与此同时,通过行政命令转移到贫困村的常驻干部需要在扶贫的专业方面得到加强。此外,这些干部通常在贫困地区工作一两年,但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真正融入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很难给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带来微妙的变化。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地区不仅难以吸收外来人才,而且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教育和医疗人才的缺乏,导致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更多的贫困人口因病(残)返贫,这也影响了扶贫工作。

政府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扶贫生态系统

李雨青认为,政府应对丧失生产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实施财政支持;对普通贫困群体的准确扶贫应着眼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

第一,结合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及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建立贫困人口独立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对于生活在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充分重视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贫困地区,要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结合自然资源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移。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其次,实施参与式扶贫可以增强贫困人口的“自主性”,使贫困人口在参与式扶贫中获得动力、能力和自信。李代青认为,扶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民,应动员贫困家庭做好扶贫工作。政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服务,以激发穷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工业帮助穷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地取得进步,并使之适应穷人的需要。例如,村级政府应加强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发布,以提高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生产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建立信用评级、风险防范和惩罚措施,确保扶贫贷款不仅发放,而且收回,使扶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第三,重视专业扶贫机构和团队的作用。李岱青建议,各级扶贫队伍,特别是基层扶贫队伍,要有扶贫专家和热心、爱心、宽容的人参加,制定政策,吸引社会精英参与。让具有良好购买声誉的慈善组织、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从事扶贫工作,负责扶贫能力和技能的准确识别、项目组织、培训指导、管理维护、跟踪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扶贫效果,降低行政成本。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最后,李岱青建议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文化水平。

标题: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