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协同程度相对较高,现在已经进入拐点,但欧洲和日本出于自身原因在短期内退出货币宽松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3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他表示,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多年后,当前的政策周期即将结束,是时候考虑如何以及何时退出量化宽松了。当前,应强调结构改革和长期战略调整,不应过度依赖货币政策。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协同程度相对较高,现在已经进入拐点,但欧洲和日本出于自身原因在短期内退出货币宽松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对于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相对较好的作用。然而,在稳定增长的目标下,中国需要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模式。

宽松政策的副作用显而易见

周小川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9月以来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种渐进的稳健货币政策回归。在多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后,许多国家流动性过剩。

经济学家刘胜军在接受《国家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美国目前的趋势是肯定的,但在其他国家则不然。例如,日本和欧洲——在日本,尽管“安倍经济学”很强,但其效果有限;在欧洲,未来是不确定的,包括金融市场和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和日本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可能性在短期内相对较低。

交通银行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指出,中国和美国现在已经进入拐点,欧洲可能会逐渐进入拐点。过去几年,由于经济低迷,许多国家别无选择,只能以资产泡沫为代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回到2007年的高点,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房价也很高。

"这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洪灏指出,大量发行的货币并没有进入生产链,而是最终积累在金融市场上。随着通胀上升,货币政策应该回到中性甚至紧缩状态。

在洪灏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加剧贫富两极分化。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赚钱能力,富人容易赚钱,穷人难。面对资产价格泡沫和日益加剧的贫富两极分化,所有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已趋于宽松。

应该强调结构改革

尽管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但很难在一夜之间改变货币政策。周小川指出,收紧流动性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应强调结构改革和长期战略调整,不应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这个信号非常重要。

西南证券(600369,BUY)首席研究员张士元表示,从市场角度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但政策拐点尚未到来。

然而,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陈济告诉《商业日报》,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此外,中国还赶上了房地产泡沫和去杠杆化。因此,货币政策从前期的稳定宽松向稳定中性的转变给人一种紧缩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货币政策的部署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灵活适度的”转变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从“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转变为“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周小川说,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该用于总量调整,而不是解决结构性问题。事实上,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改革非常重要。没有财政政策,就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未来,更多国家将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

陈济分析,在货币政策边际效应下降后,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结构改革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在当前我国泡沫控制、风险防范和去杠杆化的经济目标下,中央银行采取了稳定的中性甚至微紧缩政策,这使得财政政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对稳定经济增长和化解潜在风险有很大帮助。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自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已数次上调反向回购操作和mlf利率,最近一次是在3月16日——7天反向回购利率上调至2.45%,一年期mlf利率为3.20%,比去年年底高出20个基点。

对此,洪灏表示,目前没有必要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来收紧流动性。刘胜军说,货币宽松在概念上即将结束,但在行动上仍然非常困难,采取这样的步骤并不容易。中国经济仍依赖信贷驱动的增长和房地产。在稳定增长的目标下,有必要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模式。

陈济还指出,实体经济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当前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与之前的补货相关。如果补充量减少,生产者价格指数可能不会迅速反弹。目前,国内通胀压力相对较低,因此不可能根据未来形势提高利率。

标题:周小川:货币宽松至尾部 财政政策要出更大力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