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9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发布的标题“如何堵住大规模再融资和野蛮减持a股的两个“出血点?”文章分析了创业板市场持续下跌背后的原因,认为持续下跌是由于巨大的再融资规模和“清仓减持”。以下是原文。

2016年,再融资规模是ipo的8倍,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再融资规模减少3600亿元人民币,再融资“清仓式”减持频繁。“大规模”再融资和残酷的减持已成为a股的两个“出血点”。我们应该如何阻止他们?

在“量”的再融资下:a股承受着担忧的压力

自2017年初以来,a股持续疲软波动,创业板指数甚至经历了罕见的“八连败”。许多公众舆论将这一下降归因于ipo的正常化。与此同时,市场更加关注“大规模”再融资和随后解禁的预期。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数据,2016年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现金部分)总额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再融资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根据机构数据,2016年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规模为1476亿元。据粗略统计,在"历史上第一个融资年",再融资增加的市场供给是首次公开发行的8倍。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重复出现。据统计,2014年和2015年a股市场融资总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分别占8.9%和10.4%。根据这一计算,过去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比例高达90%以上。

“无论是整体还是单个平均融资额,市场担心的资金分流压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的再融资以及随后的解禁。”招商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翔双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形式单一,大多数公司更倾向于增发股票。“大量增发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巨额融资模式,但最终是由投资者支付的。”董登新说,这种混乱必须得到纠正。

在野蛮降价背后:“弃船”现金挑战底线

除了“大规模”再融资外,大量减持已成为a股的另一个“出血点”。

2015年上半年,牛市引发频繁减持,大股东套现规模达到5000亿元。在经历异常波动后,监管部门于2016年初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减持股份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在今年市场急需休整的时候,减持规模仍达到3600亿元左右。

判断市场趋势或合理减持以满足自身资本需求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过桥”规避相关监管手段的大宗交易频繁发生,这绝不是一个案例,无视非法减少监管当局。各种野蛮的降价挑战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包括监管者在内的各方的底线。

尤其是约2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先后宣布了“清仓式”减持计划,这不仅市场认知度不高,而且负面影响很大。

“本应与上市公司同舟共济的大股东,却选择减持、甚至抛出他们在空.的股票这种“放弃”套现行为无疑消耗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整个市场的信心。”仪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邱说。

进入2017年后,a股市场仍可能面临减持困难。据西南证券统计,2017年,沪深两市1030家公司的2028亿股限售股被解禁,解禁的市值估计高达约2.88万亿元。根据2016年约12%的宣布减息率,全年宣布减息的市值约为340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数量的现金缩减资金没有用于创业或再投资,而是用于消费、财务管理或海外转移。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使资本市场“出血”,也使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健康的a股身体,以堵塞“出血点”

a股负责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和优化资源配置。业内人士呼吁,面对“大规模”再融资和减持的双重冲击,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合理引导和规范再融资和减持。

一方面,在兼顾企业融资需求和市场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标准适度减缓再融资节奏,以缓解后续再融资解除后的减息压力。同时,及时披露未来再融资规模,加强对市场的预期引导。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相关政策,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完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时的减持政策和承诺。限制大股东的疯狂减持,特别是“清仓式”减持,严惩非法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行人要求较低,透明度不够,私募作为再融资的首选方式,暴露出过度融资、机构间利益融合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新的规范性政策也在酝酿之中。

加强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自2017年以来,金、、汉王科技、金杯汽车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因违规减持受到监管处罚,也显示出大股东行为规范趋严的趋势。

资本市场能否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对于年轻的a股而言,完善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重建新陈代谢,堵住疯狂再融资和残酷减持这两个流血点,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题:天量再融资+清仓式减持:如何堵住A股“出血点”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