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5字,读完约4分钟

2018年,中国累计投资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1.8亿元,增长11.8%。基础研究支出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0.4亿元,与研发支出保持同步。

近日,《2018年国家科技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这两组数据成为关注的焦点。3日,北京化工大学前副校长陈东升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研发支出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不容易。

“从指标来看,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重视,也是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到‘三个运行并存’阶段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与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吕薇表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学与文化司统计学家李因说,在阅读公告时,基础研究基金超过1000亿元,所有三个主要学科都实现了快速增长。高校、国有科研机构和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423.1亿元和3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1%和15.7%。其中,高校对整个社会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贡献了51.1%,是基础研究投资的主体。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基础研究支出也来自大学和国有研究机构。目前,中国的基础研究投资仍由中央政府主导吕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世界主要科技国家相比,中国基础研究投资来源单一,投资强度低,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很远。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

陈东升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的关键时期。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令吕薇高兴的是,在中央政府继续增加投资的同时,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工业技术前沿的企业,开始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当一些企业进入“无人区”时,迫切需要基础研究来支持原创创新,如华为在全球建立多个联合创新中心。

公告显示,2018年,企业基础研究支出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调查中,吕薇还发现,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较少,但增长迅速,约占全社会基础研究的3%。

“目前,企业开展的基础研究大多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内部资金和外部科研力量。”吕薇直言不讳地表示,有必要澄清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地位。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需求,增加投资,组织研究,领导应用转化”。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更多地依靠产学研合作。

不仅基础研究的投资强度低,而且R&D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强度也远远落后于美国(2.79%)和日本(3.21%)等世界强国。李胤表示,基础研究和政府资金比重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瓶颈”问题的重要科技成果仍然不足,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基础研究支持,许多‘瓶颈’环节难以突破。目前,有必要改进筹资方式,优化筹资效果。一方面,要拓宽基础研究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吕薇说,“另一方面,要改进科研的资助方式和组织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如加强持续稳定支持,完善基础研究选题机制,推进战略需求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提高从实践中协调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李胤建议中国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完善鼓励R&D投资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基础研究和布局。

陈东升认为,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对于高校和公共科研机构,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学术生态。同时,要调动企业投资和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统计,基础研究通常需要20或30年的时间来提出和应用。我们对基础研究的评估不能过于短视,否则将迫使科学家更加关注短期结果,难以进行突破性创新。”吕薇强调,要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着眼长远,形成敢于坐冷板凳的氛围,聚集一批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刘伟)

编辑:张静文

标题:中国基础研究基金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