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9字,读完约4分钟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关于金融风险是否可控及对策的提问时表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中国的金融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对中国的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不应轻视金融风险

杨凯生说:“现在各界朋友都非常关注中国的金融风险。我认为这可能与最近两次有关金融风险的声明有关。”

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要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解决一些风险点,防范和控制资产泡沫,提高监管能力,确保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系统性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但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应高度警惕。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和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构筑金融风险“防火墙”。

杨凯生说:“首先,我认为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是有针对性的。过去,谈到金融风险,主要是指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市场发展不断深化,许多金融交易和金融产品是跨行业、跨机构甚至跨监管的。”

杨凯生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协调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警惕各种金融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对当前监管范围以外的一些金融交易和金融产品实施所谓的“渗透监管”。

杨凯生的判断是,中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截至去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他指出,这是去年四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新增不良贷款也是过去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他还指出:“去年,商业银行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核销,但中国银行(601988,买入)行业拨备覆盖率仍保持在170%以上。商业银行没有披露2016年的年报,但据我所知,利润总额超过了2万亿元。目前,不良贷款余额约为1.5万亿元,拨备余额为2万亿元。加上超过10万亿元的资本,我认为银行业消化股票和新增不良贷款的能力很强。”

政协记者会回应提问 对金融交易产品穿透式监管

除了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还面临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杨凯生表示,相关部门也在加强流动性风险、房地产市场和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以及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跨市场风险的管理。例如,央行正在牵头制定资产管理产品的指导意见。

“简而言之,金融风险首先不应该掉以轻心;第二,我对中国的金融稳定充满信心。”杨凯生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指出,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应该比其他企业更加严格。例如,在评估员工时,一些金融机构除了利润指标外,还会增加社会责任和风险防控的权重。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重大问题首先要经过党委讨论,这实际上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协记者会回应提问 对金融交易产品穿透式监管

去杠杆化的重点和难点

去杠杆化是“三比一、一减一补”的内容之一。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应该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要强调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杨凯生解释说,因为中国企业的杠杆率确实很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中国工业企业的杠杆率约为167.6%,高于美国、欧元区和其他经济体。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只能说略有下降或保持基本稳定。

“如果(杠杆率)不下降,不仅会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将无法有效地与去产能联系起来,也难以与企业的持续健康运行联系起来。”杨凯生指出。

关于如何去杠杆化,杨凯生表示,中央政府已提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有效地降低企业杠杆率,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国有企业资本补充机制。国有企业所有者(政府)和国有企业监事应当具有资本意识,保持企业资本稳定。这是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任和义务。

预算中能有补充国有资本的渠道吗?杨凯生说,民生、医疗、教育等领域都需要花钱。补充国有企业资本是否在财力范围内,应与优化国有企业布局、推进混合所有制等改革相结合。总之,我们应该通过改革的方式积极稳妥地去杠杆化。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在发达国家,去杠杆化主要是指消费者去杠杆化,这会对需求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压缩抵押贷款。中国的高杠杆主要集中在企业,可以使用债转股,这在去杠杆化的同时不会对需求产生很大影响。

标题:政协记者会回应提问 对金融交易产品穿透式监管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