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西北油田第二采油厂将67区作为老区稳产技术突破的“试验场”。从油藏详细描述、注水采油及配套工程技术入手,总结出11项关键技术,成为老区综合稳产的“硬核回春”,区块产量由800吨/日逐步提高到1200吨/日。

2016年至2019年,老区综合递减率由14.7%下降至7.4%,采收率由19.2%上升至19.9%,可采储量增加111.6万吨。在21年的开发期间,累计石油产量为1178万吨。

为地下水库做“CT”

掌握6000米以下地层条件是老地区综合稳定生产的基础。

随着油田技术的发展,该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精细描述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油藏进行了“CT”,识别出21条区域性油源断层、4条地下水系和2条大型开敞水系。“一张清晰的地下地图展示在我们面前。各河道主要为南北向,呈网状和树枝状结构。明暗河相间分布,明暗河作为一个整体是暗河的排水通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工厂发展研究所所长梅说。

旧区全面稳定生产,创新思路

“断层扫描”清楚地描绘了地下6000米深处油藏的地形和地貌。在此指导下,计算了老区10条主要断层之间的连通率,为注采井网的建设和提高注水效率及有效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至2019年,通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投产新井24口,累计增油91100吨。自今年年初以来,该厂在老区部署了13口新井,其中7口已经投产,平均每口井日产油22吨,累计产油15900吨。

阶层的“温和疗法”

近年来,该厂科研人员在缝洞型油藏注水分期控制技术方面展开了一场战斗。

通过对单井注水驱油机理的深入了解,总结出一套缝洞型油藏注水驱油选井标准和不同阶段注采参数优化标准,建立了8个油井地质模型,从而指导注水井挖潜和处理,最终完善单井注水驱油技术政策。2016年以来,共优化调整9口多井装置和28口注水井,累计注水127.6万立方米,累计增油6.51万吨。

今年,该厂不断加大注水井调整力度,恢复过饱和注水,保持注水工作稳定水平。新增6个受影响井组,累计注水量60.2万立方米,注水量12.1万吨。

“在新井少、措施少的前提下,往往是通过构建综合井网来‘保健’。从水库的认识来看,通过“中医温和疗法”,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了稳定,这是很大的。”街区主任罗先平这样评论道。

清除地层“肌腱”

按照常规的油田生产方法,以储存和堵水为重点的“地层”配套工程技术在该厂创造了新的思路。

针对高煤层控制、长煤层延伸的储层改造,通过配套多级停泵沉砂和覆膜砂控制煤层阻水,进一步完善了小跨度煤层控制和高酸压控制技术,实现了30米内避水高度的煤层高度控制改造。在过去的三年中,该技术已应用于两口井,有效率100%,增油865吨。通过引入交联酸和自生酸,形成了深穿透酸化工艺,在67区3口井实施,平均每口井增油1295吨。

旧区全面稳定生产,创新思路

该厂已形成以复合降粘为主体的“井筒”配套工程技术。在67区长期综合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以水溶液降粘、物理降粘和稀油调合为主体的井筒降粘技术,有效解决了稀油资源不足的问题。根据不同粘度和含水率的“井筒”稀释优化技术,自去年以来,稀释比从0.53下降到0.48,每年节约稀油1.8万吨,实现了67区稠油井的高效开发。(周朱春江)

旧区全面稳定生产,创新思路

责任:张静文

标题:旧区全面稳定生产,创新思路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