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3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红旗村杨贵组的十多名村民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该村数百年来无法种植的200亩盐碱地迎来了今年第三次苜蓿丰收,村民每亩可挣700元,年收入超过2000元。

这是DS循环经济技术钢渣法脱硫副产品盐碱地改造示范工程给村民带来的真正效益。红旗村位于河套平原,有3000多亩盐碱地和白花。没有多少土地可以种植,而且土地和食物短缺,所以村民们生活艰难。

两年前,宁波太地公司与包钢煤化工厂合作,利用他们生产的富硫钢渣粉作为土壤改良剂,用富含钢渣粉的硫、钙、铁等元素替代盐碱地中的钾、钠、镁,然后浇水结盐,使坚硬的土地变得松脆,雨水得以保存。经检测,改造后盐碱地的酸碱度由9-10变为6.8-7.5,成为当年的理想农田。种植的苜蓿草茂盛而茂密,长达一米多,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变废为宝,盐碱地为绿色银行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一次可以收获10年。仅通过拔草和施肥,每年可稳定收获3种作物。一英亩土地每种作物可以产出300-400公斤苜蓿草,按每吨2000元计算,每英亩一种作物可以产生大约700元的收入。盐碱地改造的一次性成本为每亩2000 -3000元,因此成本可在一年以上收回。

在红旗村改造后的土壤中,不仅苜蓿长得好,哈密瓜也长得好,大菜大碗的哈密瓜诱人地躺在地上。据报道,玉米、小麦、南瓜和其他作物可以在改良的土壤中获得丰收。

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突破了盐碱地治理的难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被誉为“中国盐碱地改造第一人”的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对此给予了肯定。粮农组织专家马扎赫·纳克维博士也访问了该基地。当他看到地面上活跃的蠕虫、蝼蛄和其他小昆虫时,他充分肯定了这片被改造过的盐碱地又“活了起来”。

现代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宁波太地公司首席研究员石开发的废钢渣脱硫方法获得60多项专利,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人物”,具有耐高温、耐磨、耐老化、抗静电、耐腐蚀等优点。该脱硫剂是由废弃钢渣研磨而成的钢渣粉(或废粉煤灰),解决了脱硫成本高、高硫矿石不可得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变废为宝,盐碱地为绿色银行

可以在脱硫钢渣粉或废粉煤灰中加入一种成分,制成土壤改良剂。浙江省农业厅颁发了“硫硅配方肥”证书。内蒙古包钢、湖南华菱湘潭钢铁厂、河北唐山德龙钢铁公司三家企业采用废钢渣脱硫方式,每年高效利用废钢渣6.8万吨,提前改造盐碱地2000多亩,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座钢铁、火电、有色金属、化工及各种工业炉上得到应用。

变废为宝,盐碱地为绿色银行

红旗村项目采用钢渣脱硫法,再用“硫硅配方肥”改造盐碱地的成功,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在中国盐碱地、沙漠和许多尾矿地区变废为宝的绿色希望。(许蔡冠明)

责任:吉爱玲

标题:变废为宝,盐碱地为绿色银行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