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1942年日军5万多人对我的根据地进行了“拖网大扫荡”。 这是冀中军区司令官吕正操在前线注意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的吕正操

1925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吕正操成为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

1940年,吕正操与罗瑞卿(左一)、彭德怀(左三)、朱德(左四)、聂荣臻(左五)在山西拍照留念。


吕正操: 1905年出生于辽宁海城,曾任张学良副官和秘书。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率部脱离国民党军队,在冀中平原举起了抗日大旗。 抗战曾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官、晋绥军区司令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出生于日俄战争时的辽宁。 从小就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剥削和危害,我讨厌日本兵。 17岁时,我参加了东北军,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成为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的干事。 期间参加过长城抗战和北平城防卫。

“西安事变”时,我负责张公馆的内勤业务,与罗瑞卿、徐建国的中共代表经常接触。 之后,他在国民党部队担任团长,期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部队持续后退,所以不想从抗日前线撤退。 率部于10月14日在冀中平原脱离国民党军队,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举起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旗帜。

冀中平原的抗战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冀中是日军非常重视的“后方”,当地平原的地形对用列车和汽车行动的日军非常方便,力量薄弱,对游击战袭击敌人的抗日武装非常不利。 对此冀中军民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发明了各种魔法战略,与日军展开了拼命的抗争。

1940年春,安国东赵、西寇两名村民将手榴弹埋在大街上,用线拉火炸毁两名伪军。 然后,各地的民兵竞争模仿,用各种方法制造地雷……他们把一些废子弹、废手榴弹、破铁壶、玻璃瓶、罐子作为壳,在里面放了炸药。 有些自制的硫磺炸药是自己铸造地雷壳的。

这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地雷战。 当时各地互相学习、交流,有更多的图案。 如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有利用土炮发射的投射雷、子母雷、落地后在半人高度爆炸的跳雷、田地小道上使用的线雷、地上的鼠夹雷、压弹簧跳雷、还有雷击等,分别根据地形地物灵活地设置雷, 军民们还被巧妙地埋设着,很难防止日军。

地雷战后,冀中平原出现了新的作战形式——地道战。 地道战改变了平原地形对游击战的不利态势。 但是,最初只是简陋的藏身之处,后来军民们发现它是可靠的阵地,开始发掘其潜在的功能,然后具备防水、杀毒功能,可以隐藏士兵,用很多隐蔽射击孔袭击敌人的作战阵地 之后,地下道从一村迅速发展到多村连。

在白洋淀地区,人民组织了传说中的水上游击队雁羽队。 冀中抗战,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面对冀中平原军民的抗战,日军必须增加大量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2年5月1日至7月1日,日华北驻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召集了5万多名主力,在空军队的协助下,冀中进行了“十面出击”、“铁壁包围”的大“扫荡”。

日本兵每天进行“网络扫荡”,我们部队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每晚必须进行100里的行军,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战斗5次。

有一次,我被日军的死包围了。 危急的时候,我下定决心打破鱼死网,烧毁随身携带的文件、密码,骑着敌人打照明弹的瞬间,向敌人的正面飞去。 当时敌人的步枪子弹在我们脚下像金鱼一样往来,还被炸毁了。 我们冲到敌人面前时,敌人瞬间吓了一跳,拿着刺刀不动。

我们的冒险成功了。

在一个月的“扫荡”中,我们冀中部队共计作战272次,击破伤日,杀死伪军11000多人,我军指战员和区县游击队员损失近1万人,被杀,被带走的群众达5,6万人,当时冀中

当时日本人想抓住我这个“吕司令官”,据说我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官后,看了日本人的报道,抓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

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他给了我们亲笔的题辞:“多次平原游击战争的典范,多次人民武装斗争的榜样”

岁月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但是冀中平原的烽火抗战,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整理)

标题:【要闻】吕正操:难忘冀中抗日烽火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