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24字,读完约10分钟

威海卫港内的北洋水师舰队(资料图)

来自同样的外国侵略,为了防止外国侵略而建立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就像站在同样起跑线上的两名选手一样,沿着同样的路线竞争奔跑,但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在最后关键时刻停下来,结果一团糟 甲午一役的日胜清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海军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录用和装备建设快速发展三个立场,探讨中日海军建设的差异,以期为当前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中日海军建设目标比较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原来成为屏障的海洋打开了毫无防备的漏洞,使西方列强能够自由往来,“无人、无兵、无船”的清廷有海,局势危急。 特别是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震撼了清政府的朝野,感到“小国不驯,准备苦思焦虑”。 缓和“当务之急,富裕国家由来已久的图”,防止“一朝突然,救援毫无根据”的情况的发生,清政府必须面对严峻的形势,计划国防问题,由此开始了现代海军建设的步伐。 此时的清政府对海军的战术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极其浅薄,整个朝野从舰炮的角度看海军,以海军为海上炮兵。 这始终是保卫领土的陆军意识,不能说是海军思想。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建设海军,根本目的自不必说,连李鸿章、梅启照等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物也不例外。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政策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让本国所有的兵船径向行驶,保护敌人的各海口,不允许该船出入,是保护本国海岸的最好对策。 其次,比起自己保护……只要保护重要的几个地方,就可以固守。 ”。 把自己的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的也只是守卫! 7年后,再次确认了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建立北洋水师的防御目的。 “现在要求创水师业余者,大半是为了统治日本”梅启照也在奏折中多次指出,建设水师“海疆有屏障”。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 这是因为像西方一样迅速发展外向型、攻击型海军谋求对外扩张侵略是必然的选择。 现代海军从诞生第一天开始就以“海外雄飞”为最终目的。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吉田松阴就主张“如果军舰大炮充实一点,就开拓虾夷,封锁诸侯,乘隙夺取堪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 “是的”。 北伐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群岛表现出渐进之势。 ”。 幕府军舰奉行胜海舟也提出海军完成后“攻击敌国,最终成为东海一大强国,与西方各夷争夺天下要冲”。 1868年,明治天皇发出“安抚万民亲笔诏书”,确定今后“开拓万里浪潮,向四方发扬国威”,掌管海军的军务官也指出“向国外炫耀皇威,不属于海军,现在应该大力兴办海军”。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差异对海军建设有着根本的影响。 以“守”字为首的清廷海军的建设,走保守自封的道路是必然的,但“攻击”字在先的日本海军,随时瞄准世界强手,迅速发展,最终以整体的力量超过了清廷水师。

二、中日海军人才培养录用比较

海军必须得到人。 近代海军由于其高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建设迅速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是人才。 清政府建设水师当然也意识到了人才培养和录用的重要性。 特别以左宗棠、沈葆、李鸿章等洋务派为代表,提出了“水师在海防急务、人才在水师根本”、“船政根本在学堂”等观点,指出有必要从培养人才开始,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现代化教育。 但是,“普天下贪官”的晚清,无论提出多么好的构想,还是最终执行,都不得不成为少数人追求利益的工具。 清末海军的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缺乏中央统一的计划,各地自制学校,自主培养。 这样,不仅培养计划在国家一级不统一,在学校毕业后,学生也不能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和采用,在极其恶劣的地方主义中埋下祸根。 甲午战争前,江南水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也出现了北洋水师拒绝录用的情况。 在派遣留学生方面,也经常受到狭窄的地区观念的困扰。 当时非常重视沈葆的邓世昌不是福建人而是广东人,因此失去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 在招聘人才方面,更是腐败透顶。 南洋水师丁汝昌本来是淮军将军,不擅长海军,文化水平本来就很低,所以李鸿章选他为北洋水师提督,其中很大的考虑因素是丁淮系出身。 当时北洋舰队各舰的密码用英语传播,丁不仅不擅长英语,海军的基本战法也只知道毛皮,这位“舰队司令官”填补了战败的伏笔。 在北洋舰队内部,同样“黑帮林立”,内讧频繁。 北洋舰队当时福建军官达到60%以上,18名参加者中有15人是福建人,15艘主要军舰中有13艘由福建人指挥,“福建援助”支配北洋海军,风气极差。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了“大规模海军”的提案,进行了关于“海军士官教育”的专题,强调了培养军官的重要性,指出“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没有士官,水手不会发挥其所长”。 水手无法发挥所长,舰船成为废铁堆……教育广选良师、海军士官是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 ”。 1869年9月,在东京筑地的原幕府海军操练所的基础上,日本正式成立了现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后来改名为海军兵学校,正式确立了现代海军教育制度。 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海军涡轮学校、海军财政会学校、海军军医学校、水雷学校、炮兵学校、通信学校、航海学校、海军大学等。 清政府各地都是政、各学校,而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日本海军教育不仅统一合理,专业分工确定,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和对比性。 与清政府吸引外籍海军人才帮助训练不同,日本在外籍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了现代海军制度,比较有效,不使用北洋水师人才招聘方面的缺点,对日本海军的高速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基础作用。 这也是后来日本能打败北洋水师的深刻原因。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三、中日海军装备建设情况比较

清廷对海军开放性的认识不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海军建设者们认为建设海军“没有领域外的意思,只是保护疆土、保和局”。 这种消极防守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海军装备建设的迅速发展,海军装备建设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日本侵略以后,清朝以日本为现实对象,迅速发展海军开始表现出确定的对比性,但海军装备建设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计划,需要什么样的装备,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和思考,装备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888年前,清政府在海外订购了18艘舰艇,大部分是艇小炮大、行驶慢、在海口能与岸炮机动合作的炮艇。 尽管如此,从海外购买的舰炮口径、型号也多种多样,互不通用。 特别致命的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近代,清廷缺乏迅速发展和战术视角,充实更新和海军的迅速发展,在装备建设上自费停滞,错过了装备建设的绝佳机会。 从自成军之日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没有更新炮击。 不能说买新船。 直到甲午战争前,“定远”、“镇远”等主力战舰的舰龄都接近10年,丁汝昌多次要求大修,但一直在苦思焦虑。 在此期间,李鸿章多次要求舰队更换火炮,但清廷以慈禧太后60岁生日为由,为修理颐和园和“三海工程”挪用了大量水师经费,北洋海军不得不亲自筹款。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装备建设表现出极强的外张性和计划性,而且可以瞄准当时世界海军装备技术的先进水平和虚拟敌人水平,不断更新迅速的发展装备。 1870年,日本兵部省制定了以建设200艘军舰为中心的强大海军建设计划,但由于财政问题没能执行。 年后,日本提出了18年的造船计划:铁甲舰26艘,大、中型、其他各类舰船78艘,共计104艘,另外由于经费不足,造船计划延期了。 1883年以后,日本海军装备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侵略的指控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海军的迅速发展。 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日本觉得海军力量不足以抵抗清廷海军,以清廷为假想敌重新提出了造船计划。 根据天皇的指示,日本计划从1883年开始,连续8年建设5艘大型战舰、15艘中小舰艇和12艘鱼雷炮艇。 1886年,日本海军开始了第一期军备扩张计划,计划发行日元1700万,建设清廷的“定远”、“镇远”、“济远”3艘“严岛”、“松岛”、“桥立”专用的54艘舰。 1888年,日本海军又提出了第二期扩张计划,计划从第二年开始5年内建设大小舰艇46。 这个计划没有通过,但1889年日本海军建造了一艘巡洋舰、一艘炮舰和三艘鱼雷艇。 1890年,日本海军又在7年内提出了12万吨造船计划,被内阁压缩5年内建成了5艘军舰。 对此,明治天皇激起了极度的不满,亲自参与寻求政府和议会的协调,共同促进海军的迅速发展,连续6年从皇室内库筹措30万日元作为造船经费。 这样,日本海军造船12万吨的计划最终在天皇自己的干涉下实施了。 与1888年以后的清廷未置一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此期间追加了共计9艘新式战舰。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1艘,鱼雷艇34艘。 其中一些军舰无论航速还是打击力都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建设了6艘军舰、2艘鱼雷艇,总吨位超过6.1万吨,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终于赶上了清政府海军,成为了有超战斗力的近代海军舰队。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海军装备建设是海军建设整体的缩影。 在装备建设的迅速发展方面,清廷与日本相比前期还不错,但后期几乎全面失败。 日本装备的迅速发展有计划,清廷有目标,没有计划。 日本的装备迅速发展盯着前端不断更新,清廷擅长不踏实。 日本的装备重视迅速发展皇室举国团结,清朝皇室的腐败远离德国。 上坡的军国主义日本面临下坡的大清,即使甲午年没有发生战争,也会在另一年发生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越早越好,越晚清廷就彻底输了,失败的代价也就越大。

【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四、结论

甲午战争是日胜清败,是先进资本主义对落后封建主义的胜利,是先进装备技术对落后装备技术的胜利,是先进、海军思想落后、保守海军思维的胜利。 清政府和日本从同一原点出发,迅速发展了各自的海军力量,但通过人事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结局是叹气,原因值得反省。 但是,无论是明确海军的建设目标,还是选拔培养招聘人才,还是迅速发展海军装备,核心要素都在于人。 天下之事,得人也难,得人也难。 清廷海军的失败,毕竟是选人用人的失败。 现在我军的新改革正在迅速进行,各方面的建设需要很多人才。 只有认真吸取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在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全面综合培养人才,不管形式如何,深入推进我军的新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强军之梦”。 (胡彪黄宁)

标题:【要闻】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