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0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

通讯员焦春龙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下,黑龙江省武昌市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支农惠农”服务创新。在确保农民贷款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优质客户贷款比例,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贷款比例,优化贷款结构,实现客户集约化经营,提高全县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

金融总量稳步增长

贷款支持显著增加

黑龙江省武昌市结合经济发展实际,重点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所辖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小微企业和民生服务的信贷投入。鉴于武昌市是水稻生产基地,辖区内农业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农业贷款产品,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粮食质押贷款、库存质押贷款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非涉农国有商业银行根据武昌粮食深加工行业特点和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现状,加大贷款投入,满足大米加工销售企业的资金需求。

以多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在保证农民贷款稳定增长的同时,全市加快农业贷款转型,努力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融资需求。2016年,武昌市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亿元,大型专业企业贷款2.1亿元,涉农企业联合保险贷款9亿元,家庭农场贷款1.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2.8亿元。

抓住试点机会

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合作商业组织和农民抵押贷款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作为农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试点城市之一,武昌市积极落实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审慎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市金融机构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的政策机遇,围绕黑龙江省“两平原”农业改革机遇,积极开展种植业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主体和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围绕“两权”抵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公职人员+农户”、“房地产抵押+农户”等贷款方式。目前,武昌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已达14亿元。试点项目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不仅有力支持了农民自主经营,还支持了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间接支持了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以多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工商资本相结合

实现产业链的全方位支撑

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将促进农村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流动,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工商业资本的重要来源是金融。随着工商资本的加入,“金融+企业+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了产业组合的升级。

引进工商资本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金融+企业+基地”模式,即采用“高价出让、一次性支付、合同担保”的模式,土地以高于当地每亩20%的价格出让,一次性支付给农民。在“金融+企业”方面,充分利用“五常米”的品牌优势发展金融衍生品。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空空间,创造了“金融+企业+基地”的模式。二是“金融+企业+农户”模式,通过构建市场化运作、合作经营、专业化管理、科技支撑和产业反馈的“五个一体化”,将农户与有机水稻种植联系起来。联系起来,每亩土地的净收益是没有联系的农民的1.77倍。这种模式的结论点是农民,地方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方式是向相关农民提供支持。其结果是实现了银行、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其中农民受益最大。“金融+企业+合作社”的第三种模式强调农民主体,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吸收成员来整合土地管理。金夫粮油有限公司成立的王家屯农机合作社,吸收了635名社员,经营土地3.3万亩。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比非成员每亩增加420元。最后一种是“金融+合作社+企业”模式。结合农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试点,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金互助、联合购销”的形式组建水稻加工企业,让加入社会的农民享受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红利,实现成员人均收入增长。其中,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00户,经营土地面积5万亩,成员人均收入4000元。

以多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通过实践,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逐步解决了农业投资不足、企业资本运营紧张的问题,实现了金融机构、企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双赢合作,促进了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也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向更深层次延伸。(张乐制图)

标题:以多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