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2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从400多亿元增长到700多亿元

五年来黄金种子产业的“三个转变”

过去五年是中国种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种业市场规模从400多亿元增长到700多亿元。种业企业不仅加快了“走出去”,而且初步改变了“小散弱”的格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趋势发生了变化,品种、人才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完成对瑞士种子产业企业先正达的收购,收购金额达430亿美元,在国内外种子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行业并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种业的发展。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种业发展的黄金五年。种业市场规模从400多亿元增长到700多亿元。种业企业不仅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而且初步改变了“小散弱”的格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衰落已经改变,品种、人才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变化-

国内种子获得“失去的土地”

10年前,美国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因其适合机械化的“单粮按需”优势,在东北地区几年内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在2012年的高峰期,推广面积占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8%。当时,“国外种子以粮代售,国内种子以磅代售”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中国的玉米自交品种与国际领先品种的差距暴露无遗。

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种业刚刚起步,这与跨国种子公司的全球布局不谋而合。种业市场开放后,国内种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外来种子”的代表是玉米“先玉335”和一些保护地蔬菜品种。在鼎盛时期,“鲜玉335”在山东寿光推广了4000多万亩,外来种子占据了大部分设施蔬菜种子市场。“那时候,我们压力很大。”玉米育种家程相文说。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另一方面,在当时中国种业的形势下,创新能力很弱,一大批所谓的“新品种”如“变汤不换药”、“变车灯就是新车”相继出现;然而,拥有大量人才和资源的科研机构以论文为导向,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加快公益性科研机构与所办企业的分离,使其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基础公益性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科技与企业合作育种。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主要品种打破了制度壁垒、学科界限和学术壁垒,成立了一个由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参与的重大良种科研联合体,以四大粮食作物为主线,满足实际生产中对主要品种的需求。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目前,玉米的突破点是机收粮食品种,大豆的重点是高蛋白食用品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了64个品种,北京金华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了62个品种,相当于过去七八年的申请总数。“六年前,我用‘先玉335’种子种植玉米,但现在1万多亩土地已被国产‘两玉99’所取代。”吉林省玉树市五棵树镇的一位大粮食种植者李俊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起初,我也对国内种子的质量有所怀疑。2013年,种植了400英亩,发现国内品种对大小叶斑病有抗性,尤其是抗倒伏。今年他们都变了。”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随着突破性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国内种子企业的“失地”正在被收复。“国内品种优势进一步巩固,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水稻、小麦、大豆和油菜籽都是自选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定位率在95%以上,蔬菜自选品种占87%以上。玉米自选品种占85%以上,一批自主开发的突破性品种增长势头强劲。”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说。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科学研究的变化-

打破肠梗阻的转化

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离不开种子企业,种子企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科研人员。以前,我国种业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机构,而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状况亟待扭转。让科研人员“为企业繁殖,为企业繁殖”是扭转这种局面的突破口。

2014年底,农业部、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改良中心四个科研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权益改革对科研人员在成果中的比例设定了最低线:新品种权益比例不低于40%,育种材料比例不低于60%,远远高于当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不低于20%的规定。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今年,试点单位的数量从最初的4个扩大到全国12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学家王德森虽然已经习惯了高昂的转让费,但回忆起试点项目的第一年,他还是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2015年,课题组培育的中麦875和鄂麦170两个品种获得了121万元的转让费。根据试点原则,其中60%直接分配给个人。作为参与者之一,王德森的收入占到了60%的5%,达到了3.6万元——转会费比往年翻了一番。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说,中国400多个科研单位的1.6万名研究人员从事种子产业研究,育种者数量居世界首位;长期保存43万份种质资源和审定2万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基础研究不强,但种子产业不强,关键在于产学研脱节。通过改革,不再是教授和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体系,商业化育种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实现了育种从项目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唐文邦,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现为湖南希望种业育种主任。自2013年起,湖南农业大学与希望种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公司每年给予学校38万元技术合作资金,其中18万元由唐文邦作为项目开发资金。除了教学任务之外,他还进行品种育种等研究和开发。研发成果的独家经营权属于希望种业,每公斤种子0.6元作为品种权费出售给学校。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在科研院所,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品种审批来完成项目,而不考虑它是否适合推广。在企业中,我不知道要培育什么,最终决定权在市场和企业培育委员会。”唐文邦表示,在湖南,真正适应形势变化、能推广数百万亩的品种来自企业。

企业的变化-

重组改善了“小分散和弱点”

“你可能无法列出任何知名的外国育种专家,但你不会知道跨国种子巨头,如孟山都和先锋。”李立秋说,现代种业的竞争是种子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和资本实力的竞争。目前,育种已经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时代。跨国公司正在大规模采用双单倍体技术,育种的特点是大规模和精确量化。为了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杜邦先锋和陶氏一农、孟山都和拜耳等跨国公司都掀起了重组热潮。种业与农化、大数据深度融合,市场垄断格局进一步强化。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在过去的五年里,尽管全球种业的总市场价值有升有降,但国内种业市场的价值却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市场。随着市场的增长,我国“小、散、弱”的种子企业格局明显改善。目前,中国有4300家注册种子企业,比五年前减少了50%;市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有5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已达200多万元,是五年前的两倍多;前50名的市场份额为35%,比五年前高出8个百分点。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目前,R&D十大种业年投资超过1亿元。“中重集团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超过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与跨国公司在R&D的费用基本持平。”中国种子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种子集团武汉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基因组育种部主任周发松介绍说,该中心初步建立了snp芯片检测平台和全基因组选择性育种系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广阔的蓝海市场也吸引了许多社会资本的参与和竞争。近五年来,空.种子企业并购重组布局已进入前期活跃期中信集团投资27.9亿元在龙平高科技(000998,诊断股),然后利用龙平高科技平台收购天津德力特;中农发种业(600313)投资12.6亿元收购山西鲁豫等8家种子企业。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申请新品种保护的数量占申请总数的53%。以“京科968”、“隆平206”和“麦基22”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培育和推广了“两优1号”、“登海605”等水稻、玉米品种,涌现出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丰垦139”、“德玉919”。据统计,目前企业培育的玉米和水稻品种分别占50%和47%,比五年前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

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卢伟

标题:黄金五年 种业“三变”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