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3字,读完约4分钟

潘河森林

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络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指出,近年来,通过发行包括ico在内的代币出现了大量的国内融资活动,投机行为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和融资活动应立即停止。

盘和林:骗钱+伪需求 ICO无法真正带来价值投资

Ico是指在区块链科技的支持下,企业或非企业组织首次提供代币,并向投资者募集虚拟货币(一般为比特币和以太网)的融资活动。ICO是过去一年里在密码货币、区块链和互联网金融市场最热门的概念。

从ico的疯狂现实来看,中国的ico中存在着可疑的欺诈行为,甚至与MLM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中央银行和其他七个部门联合发出一份文件,声明他们“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并从现在起停止这种做法是适当的,这符合“渗透监督”的原则,也是必要的。

所谓“渗透监管”,是指通过金融产品的表层形式来透视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本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投资联系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识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来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

以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对ico是否在融资有过激烈的争论。Ico通常使用比特币作为代币,而不是直接用人民币融资,而比特币和其他代币在中国被视为虚拟商品,而不是法定货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ico融化了代币,这本身就是一件事。它不是一种资本,而是一种资产,所以ico应该是一种融物或物物交换的行为。如果决定以物易物,监管将更加宽松。

盘和林:骗钱+伪需求 ICO无法真正带来价值投资

从表面上看,ico只是融化成“虚拟货币”,甚至被误认为是“融化的东西”。然而,从“渗透监管”的角度来看,ICO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金融活动。虽然比特币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是一种“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不符合“商品”的属性,但ico获得的代币,如比特币,可以在市场上迅速转换为法定货币。

事实上,各种ico项目都是按照融资的逻辑向投资者表达的。如果这只是一个“融化的东西”,ico的故事就不能说了。从国际政府的态度来看,它基本上被视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活动。在美国,ico已被纳入证券监管的范围,根据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中央银行的这份文件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实体通过非法出售和流通代币,从投资者手中筹集比特币和以太货币等所谓的“虚拟货币”。实质上,这是一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共融资行为,涉嫌非法出售代币票据、非法发行证券、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一官方声明符合ico的实际情况,ico已成为一个打着金融创新幌子的骗局,并引发了各种金融混乱,必须及时遏制。有人说ico的利润远远超过了毒贩,这一点都不夸张。三小时内筹集1.5亿美元,五天内筹集1.85亿美元……疯狂ico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最令人愤慨的是,在中国最富有的比特币李笑来,一个没有白皮书(项目融资规范)的ico项目赢得了近2亿美元。

盘和林:骗钱+伪需求 ICO无法真正带来价值投资

显然,“远远超过药品利润”并不是来源于技术创新或融资模式创新所带来的项目价值(利润)的创造。最近,一些行业领袖告诉媒体,现在90%的ico故意骗钱,剩下的10%中有90%是虚假要求,肯定会失败。毫无疑问,这不能真正给投资者带来价值投资。8月3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向ico项目投资者发出了“危险”警告。

任何所谓的监管之外的金融创新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无序蔓延,从而导致各种金融混乱。因此,全社会应该对金融创新保持应有的警惕,只能鼓励规范的金融创新,一些虚假的金融创新行为应该及时得到遏制。

ico的风险在于不受监督的状态,例如没有参与的门槛,也没有发行的审计。一些基于区块链的项目可能很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相关部门监管水平和能力的一次考验,是对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暂停后去伪存真,将金融创新纳入监管视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考验。

(作者是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编辑朱昱

标题:盘和林:骗钱+伪需求 ICO无法真正带来价值投资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