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8字,读完约4分钟

王邦春我们的记者王永春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吴凌洲,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力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赴柏林自由大学深造,后赴美国成为全职大学教授,在世界创新圣地硅谷奋斗了十余年。他承认选择合肥的原因除了对家乡的感情外,还有合肥高新区特殊的人才政策和完整的“双创新”服务生态系统。吴凌洲在中国的创业项目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引起了投资机构的关注。

合肥高新区:引领安徽“双创”潮

合肥高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武陵洲”。合肥高新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在成为创新和创业资源的汇集地,也成为构建中国“双创新”服务生态系统的典范。

全闭环“双创”服务

2012年,吴凌舟和几个合伙人一起计划创业。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创业场所中,他选择合肥高新区作为追求梦想的起点,创办了合肥智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吴凌洲表示,这里不仅是人才的高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

随着制造商空的出现,孵化器载体建设进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大。如何引进创业项目和人才,引进后如何跟进孵化服务,如何实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创造一个软环境不是一天的工作。合肥高新区孵化链和孵化集群的建设应从1992年开始。同年,合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这是安徽省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03年更名为合肥高新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服务于合肥创新产业园、合肥软件园、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新材料园、机电产业园和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这些工业园区形成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创业的闭环孵化链,标志着合肥高新区形成了“双创新”

合肥高新区:引领安徽“双创”潮

合肥高新区依托完善的孵化服务链和孵化器集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排名第七,园区内企业18000多家,其中监管企业215家,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海外财富500强投资企业20多家,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国家、省、市创新企业285家,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46家。

五大力量创造“双重创造”生态圈

合肥高新区从聚集和孵化新兴产业、搭建专业服务平台、科技与金融结合、搭建专业技术平台、创新政府服务运行模式五个方面走上了创新示范之路。

首先是聚集和孵化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合肥高新区产业布局的重点,也是其优势发展产业。

今年上半年,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李安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超低功率锂电池保护芯片,被华密科技当场收购100万,成为业界瞩目的“新星”。

李安瑞微电子也是一家归国创业公司。其创始人李宏宇于1991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现代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并在飞利浦、联发科技等世界知名芯片公司担任核心芯片设计师。2015年,他回到中国创业,选择了合肥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的政策很好,园区内新兴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我们创业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合肥高新区。”李宏宇说。

合肥高新区:引领安徽“双创”潮

其次,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借助市场之手,调动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参与“双创”生态圈建设。2015年,合肥第一家民营tmt产业小微企业孵化器——创业园5楼在合肥高新区一栋旧厂房内诞生。这一举措不仅使这些旧工厂能够更换鸟笼,还悄悄地完成了城市功能的置换。目前,已有十多家企业孵化上市,20多家tmt相关企业正在孵化,成为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范。

合肥高新区:引领安徽“双创”潮

同时,合肥高新区还注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和专业技术平台的建立,为孵化链建设和“双创新”生态圈建设提供支持。例如,合肥高新区很早就成立了创新型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园区已聚集了80多家基金,中信M&A、中投蔡中、亿达资本、金通安义等国内知名基金管理机构相继入驻,管理规模近800亿元。

最后,“双创新”生态圈的建立离不开政府服务运行模式的创新。合肥高新区整合区内外资源,今年将建立“1+4+n”的“合作创汇”活动体系。

标题:合肥高新区:引领安徽“双创”潮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