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9字,读完约7分钟

青岛西海岸新区。孟君毅

三年前,它还是国务院进行区划调整的“新生”地,而青岛西海岸新区只是“登记”的名称;三年后,这里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71亿元,位居全国新区前三名。努力成为海上强国战略的新支点,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三年来,改革创新在这里如火如荼,35项区级重点改革已经落地生根,30项改革被纳入国家、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经验。

三年来,已有1000多个项目落户这里,总投资达1万亿元。外商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全省1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在过去的三年里,这里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土地供应和在建工程总面积占青岛的一半,有12个特色镇,一镇一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0%。

第一年,全面播种;第二年,它全面开花;第三年,它深入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新战略、实践新理念、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新区样本。

改革创新打造“电源(600405,诊断单元)”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全新样本中,改革是核心线索,创新是最精彩的篇章。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建祥说:“新区的特点是‘新’,动力是‘试’。新区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推动力是先尝试。循规蹈矩不可能开创新局面,循规蹈矩也不可能发展出新面貌。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

三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举先行先试的旗帜,各种具有突破精神和创新背景的改革措施应运而生,为新区的发展创造了强大的“动力源”。

针对现有单一性质的土地管理与复合产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新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新区是全国第一个规划“审批制变更公告制”,实行“认证与图纸分离、先认证后图纸、先图纸后图纸”,为企业办理规划手续节省了3-6个月时间。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项目的前置审批,实施市场准入“多证融合”和“电子营业执照”,方便投资,市场主体由6万人增加到18万人。

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行政区域,政府如何转变自身职能?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了全新的“新区管理总体规划、功能区再开发、镇街强力治理”的体制机制。新区是“组委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和服务;功能区是“主力军”,拥有审批权、人事权和财权,致力于规模化发展;城镇街道是一个“拉拉队”,它完全剥夺了街道吸引投资的功能,加强了极大的安全和治理。

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权力和责任边界的新定义改变了过去全民投资的海洋策略。在加强专业化的前提下,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来推动发展。功能区累计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配套基础设施100平方公里。新引进的建设项目数量占总面积的70%以上。

新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激励机制,允许“有希望”的人“有一席之地”,不作为的人“退位”。新区率先在中国推出“容错与豁免”制度,使“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容忍失败”不再是优秀企业的专利,而是成为政府管理的文化。

行业发展,实现“加速”

与中国许多地区一样,在世纪之交,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重工业化”阶段。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现实,新区在成立之初就率先拉开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帷幕。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奉利说:“调整经济结构就像是‘改变飞行中飞机的发动机’。”“旧发动机不能停,否则会熄火;“新发动机必须快速提供新动力,否则很难飞得更远。”

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确立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老引擎”——全面改造和提升航运物流、造船和海洋工程、家电和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打造“新引擎”——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空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培育影视文化、国防科技和民用技术集成等六大特色产业。这种全新的产业体系结构被称为“616”,为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双星轮胎是世界上第一家商用车轮胎“工业4.0”智能工厂,与传统轮胎车间相去甚远。明亮整洁的工作场地,有条不紊的智能生产线,只有几个工人在大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与过去相比,产品的次品率大大降低,效率提高了三倍。双星已成为中国轮胎行业罕见的逆势企业。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以新技术、新形式、新模式提升传统制造业。家电和电子、造船和海洋工程、汽车和橡胶四大产业集群的产值均占青岛总产值的一半。家电电子产业基地已成为青岛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6年,西海岸新区新增企业483家,占青岛市的45%,总数近2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2.2 ∶ 45.4 ∶ 52.4。海洋国内生产总值占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2%。

青岛西海岸新区致力于打造新旧动能转化的先导区,今年率先启动了存量转换、增量提升、软实力提升等十大项目,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项目是一个实体经济,而经济是一个实体项目;抓住项目意味着抓住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动能。现在,这已经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共识。在过去的三年里,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经引进了100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1万亿元。其中,万达东方影都、中铁青岛世博园等数百亿项目已达27个,正在加快建设;财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增加41个,达到193个。

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今年,新区将围绕600个项目,突出"蓝色高科技"和"高质量",努力实现200个重点项目的签约和注册,20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200个重点项目的完成和投产,从而再现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城市建设,显示“高价值”

陷入快速工业化后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城市中心区迅速集聚,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工业“以空为中心”,日益下降。然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有着独特的道路,在其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主城—城市群—特色镇”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三年里,该市完成了质量的快速提升: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率先在全国开展蓝湾整治行动,打造世界上最美的蓝湾;率先成立国家新区研究所,重点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转移,实施精细化管理;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让文化在城市街道中流动,在空城市中传播,在社会事业中彰显。

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白天看绿化,晚上照明,白天美化,曾经是“深闺”,现在是青岛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为期三天的端午节假期,西海岸新区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96亿元,分别增长15.4%和21%。

在青岛西海岸的城市格局中,创建12个特色城镇是最大的亮点。治藻镇、蓝莓镇、绘画镇、丝绸之路镇、茶云镇...12个特色城镇“一镇一景”和“一镇一景”;在功能上,围绕旅游的共同点,打破了城镇划分的界限,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项链”。

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创造性地全面启动了工业城镇的开发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的布局理念,首批规划了17个工业城镇。这些工业城镇将以现代工业体系为动力,以多功能复合共生为特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

6月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制定并发布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了新旧动能转换、工业城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精品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等六大行动,为新区的新发展敲响了警钟。(王文慧)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xw/1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