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6字,读完约5分钟

1975年,延安sx250雄踞中南海,接受李先念、谷牧两位副总理和一机部等部门领导的考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进入中南海的大型军用越野车,看车后,副总理李先念题字说:“炮无车也是徒劳无功。”

讲述延安sx250的历史,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60年代初,我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国产车品种少,炮兵部队所需牵引车更少,重型越野卡车更是空白。

当时,能发挥微弱力量的只有一辆叫做ca-30的中型牵引车,牵引力很小,只能牵引2到3吨的炮体。

但是,中国的炮越来越重了。 例如,常见的122,152型大炮,重量在5.7-6.5吨左右。 因此,当时的中国炮体牵引车依赖进口。 但是,对建国后不久的中国来说,依赖进口不仅消耗大量的外汇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海外左右。

为了彻底改变我国有炮无车的历史,1964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批准公安部所属的北京新都供暖机械厂搬迁至西北地区,生产重型越野车。

经过艰苦的选址工作,1968年4月11日,陕汽厂址确定在陕西省岐山县渭河南岸的麦里西沟。 现在的陕汽人亲切地称那里为“沟里”。

随着陕汽厂址的明确,1968年8月26日,国家计委要求陕汽年产量1000台,生产发动机5000台,汽车型号满足军队近期明确的载重5吨、牵引6.5吨的要求。

陕汽建设高级工程师陈军回忆说,“当时建设陕汽可以说是为了生产延安sx250”。

1968年,正是“一、二、三线工业新布局建设”时期,陕汽成为三线建设的行列。 但是,当时陕汽的厂房尚未建成,为了进一步加快重型越野卡车的研发,北汽承担了包裹陕汽的任务。

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很穷,没有技术,没有钱,不容易自主开发重型越野车。 但是,中国人当时要有骨气,为中国人打气,树立我军的军威。

为此,1968年6月,延安sx250设计组和国防科委12院组成调查组,深入部队了解炮兵真实诉求,广泛征求官兵意见,他们先后到达京、宁、穗等军区炮兵部队。 初步明确了5吨越野车的基本设计要求。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们汇聚了设计工程师、北汽领导、下是工厂一线工人的智慧,开展了设计工作。 他们很认真勤奋,不放过任何细节。

他们这种不怕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是1968年12月30日,延安sx250的第一辆样品车正式在北汽试制成功的。

北汽沸腾了,大家高兴地说:“终于有了自己的车。”

虽然北汽最快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重型越野车,但必须承认,其实力大、越野性能好、机动性灵活,但该车也存在重要缺点。 高,大,笨蛋。

为了“瘦身”这辆车,设计组的人员开始了减重改造。 但是,“减肥”太多了,这辆车的零部件强度、抗冲击性不够,经常会出现问题。

因此,设计组开始了第二次改进,这一轮的改进正式在“沟里”进行。 这对“沟里”的工人们来说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当时的陕汽工人一边建设一边生产,一旦发生什么问题,全厂的工人都会出现在那里,陈军说:“用热气形容当时的情景也不为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三辆原型车在“沟里”诞生,但问题依然存在,车辆可靠性差,动力不足问题非常严重。

怎么办?

就在那时,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领导者、中国汽车行业创始人之一孟少农来了,他有知识、有技术,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孟老总”。

他认为延安sx250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1972年,孟老总邀请了当时国内数字德高望重的汽车专家到延安sx250“问诊”

经过这次诊断,孟老总发现延安sx250六大问题,141个小问题,回到沟里,他组织陕汽员工逐一改进,1973年12月,第四次开发的样车终于诞生,经过测试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1974年,陕汽自主开发的这辆大型越野卡车被国家命名为“延安sx250”。

1975年,延安sx250正式量产,进入部队。

延安sx250生产成功的消息传开,得到李先念的赞扬,1975年5月,正式进入中南海。 这是中国汽车史上第一辆进入中南海的卡车。

李先念看到车后,题字写道:“有炮没车都没用。”

此后,延安sx250因其在中国军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978年,该车获得了当时的最高荣誉——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中国第一辆出口军车。 最初的出口是1983年,共计出口了150台,全部送到了朝鲜。

1984年,延安sx250作为第一辆中国自主开发的重型越野卡车参加了建国35年的阅兵仪式,并在随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优异的战功。

在1984年,这辆车也和美国的大型越野卡车竞争。 在这次竞争中,延安sx250战胜美国车,为中国赢得荣誉,成为中国军队的指定车。

陕汽总工程师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小峰表示,在延安sx250停产时,该车有13000多辆进入部队。

标题:“中国第一辆重型越野车——延安SX250”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qc/2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