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24字,读完约9分钟

目前,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公司已引进9大类51套综合研究软件,全面支持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储层预测、储层建模、采油、压裂等综合研究;在新疆北部和南部已经建立了两个主要的网络系统。网络延伸至油田站场、油藏和单井,建成光缆3457公里,实现了“十万亿干线”和环路的保护,支持各项业务高速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完成了西北油田井站数据采集的全覆盖,建立了局、厂、管理区三级指挥中心,部署了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实现了跨越千里的高效指挥。油田油气生产信息化率先实现中石化上游板块可视化全覆盖,19个中小型油库和28个变电站无人值守,1899口采油井实现远程自动控制,125个油库无人值守。

与2012年相比,西北油田油气井数量增加600多口,外来人员总数减少1000多人,人均管井数量从0.37口增加到0.80口,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油井数量从2013年的346口增加到464口,劳动总量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载人点的数量已经从76个减少到25个;油井异常的发现和处理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现在的5分钟;开井关井率从82.7%提高到90.1%...

面对这些成绩单,如何实现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

究其奥秘,与西北油田大力推广智能油田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西北油田以智能建设为切入点,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决策支持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油田动态的综合感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同步提升,初步实现智能采油模式。

智能检测:员工从“蓝领”变成“白领”

在塔河油田至采油三厂的途中,金胡杨、红柳灌木、水泊、河道、抽油机、计量站相互补充,输油管道从中穿过,一只银白色的雄蜂沿着低空的管道飞行...

第三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副总工程师周泉表示:“该无人机正在进行巡检,巡检人员只能在操作室内清楚地看到井场和管道情况。现在,无人机承担了80%的检查工作量,22架无人机已经成为全厂464口油井的“检查维护者”

周泉幽默地说:“无人机巡逻省时省力、准确,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每个井场的变化。很清楚哪口井是正常的,哪口井是不正常的。现在,石油工人已经从“蓝领”变成了“白领”

西北油田位于沙漠腹地,夏季高温、干旱、风沙大,冬季寒冷,生产环境恶劣。油气管道长,油井分布广,平均距离5.2公里,劳动强度大,是西北油田开发建设的普遍条件。为了保证每口油井的安全生产,现场参数复制、取样、设备维护、安全检查等日常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

面对这些问题,改变智能油田就业环境的想法应运而生。周泉说:“2013年之前,这些任务主要是由人工巡井、人员进驻井站来完成的。每年夏天和秋天,都会有更多的雨水,许多道路、农田和丛林将被淹没在水中,这是车辆和步行难以到达的。这项工作既紧张又艰苦。建造智能采油厂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工作强度。”

2013年,采油三厂率先提出“智能采油厂”五年建设规划,并率先在塔河十一区进行测试。那一年,油井数据由人工采集转变为自动采集,生产信息可视化,为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年后,该厂初步建成了油田“信息高速公路”。400多口生产井已经完全被码分多址和2.5G无线网桥覆盖,所有参数采集都是自动化的。稀释注水远程控制、加热炉智能温度控制、原油含水率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过去,人工验线、验井、人工抄表、逐层汇总上报已经转变为井口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报告自动生成、潜在故障预警和发现,与2013年相比,生产井数量增加了118口,总人工消耗减少了452口,优化现场操作人员80人。

西北油田:智能云的发展答案

油田检查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曾经被认为是一件苦差事。工人们不再需要每天步行去检查。工作人员情绪激动地说:“过去,每天在巡逻水井时,我们都要按时按点,而且我们都在忙着跑步。在多雨和多雪的天气里,井上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有了智能系统,油井就有了异常,这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的监控设备第一时间发现。只有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才有必要增加油井巡逻的次数。”

西北油田:智能云的发展答案

“我们不仅成为西北油田智能采油厂建设的标杆,而且在2016年7月被集团公司指定为首批智能采油厂试点单位。并率先建立了《信息与自动化建设标准业务指南》、《自动化管理业务指南》、《无人机管理错误指南》等11个系统和标准,为西北油田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管理。标准。”第三采油厂厂长任说。

智能管理:效益开发安装“智能大脑”

年产132万吨原油和1.5亿立方米天然气,国内同类油田至少需要近万人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生产任务,而第三采油厂仅雇用298名员工和659名外包人员。智能油田建设不仅改变了员工的工作环境,而且对提高油田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月15日,在采油三厂控制大厅,值班人员点击鼠标,完成了T616和TK1001注水增压站注水压力和注水量的智能调整。据了解,只有在两个注水增压站无人值守,才能优化42人的就业,每年降低成本270多万元。

效益是油田开发的关键。2015年以来,低油价对油田的优质开发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此同时,人员短缺与生产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产运营部部长周峰告诉我们,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井、站、线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部门进行划分和管理,发现故障,并发布来自不同部门的指令。从报告到油井最终维护大约需要4个小时,作业效率低。

西北油田从突破发展瓶颈入手,将智能建设与油田开发深度融合,探索和创新了智能在油田管理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西北油田率先在采油三厂10-6转运站建立了首个“井站一体化管理”示范区,试点了“一个转运站+38口油井”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巡井、巡线和站库管理的壁垒,集中统一了周围井站的管理,集中监控数据,统一指挥生产经营,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整合转化手段。

西北油田:智能云的发展答案

到2018年底,工厂8个区块中的6个区块将实现井站一体化管理。与2013年相比,单井载人站从30个减少到4个,载人站从17个减少到12个。工人总数减少了452人,优化后的现场操作员人数为80人。

第三采油厂厂长任计算了该账户:“通过智能应用,平均每年提高劳动效率960万元,平均每年环保治理费用1173万元,可节约稀油约3.5万吨,天然气约492万元。”

近五年来,针对无人值守井站和油库,稀释井稀释量远程调节、无人值守注水站、原油含水率数据远程监测等先进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成为油田低成本开发战略的好帮手。

2018年8月4日,8-2转运站成功无人值守,建成了西北油田第一个无人值守油田管理平台,标志着西北油田计算机系统管理油田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智能安全:安装“天眼”进行精确控制

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同步提高,而且对西北油田安全环保的准确管理和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北油田储层具有“深、厚、低、差、杂”的特点,管道穿越地形多样,环境保护风险大,多口井硫化氢含量高,现场安全环保风险高。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油气集输、注水、注气专业系统监控,实现油井监控、远程参数调整、无人机巡线、在线含水率监控、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实现故障井检查,建立服从站外、地下、生产安全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实时感知各级油气生产运行动态。

3月10日,在10-6井的大屏幕上,值班调度员通过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监控了TP33井的压井和挂泵作业。当发现油井压力异常升高时,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前后不到10分钟就消除了管道超压问题。这是10-6转运站实施“井站一体化建设”后的一个显著变化。

该厂厂长任说:“单井工况诊断系统应用以来,整体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异常功率图检出率达到95%,异常功率图检出率达到85%,单管泄漏污染面积减少62.92%。单井对生产时间的异常影响同比减少1.88小时/次,经济损失大幅降低。”

据了解,在井站一体化之前,中转站和油井的管理是“两条线”,管理区域负责管理井,处理部门负责管理站,发现异常等。在指令发布到现场之前和之后需要4-5小时来确认处置。井站一体化后,可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置。"

通过在井站和管网实施数据采集和全覆盖监控,油区管网实现智能诊断,并提前3.5小时出现异常预警;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检查,缩短了检查时间,增加了检查频率,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大大减少了管道穿孔和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面积;稀释的远程控制、含水率的在线监测和加热炉温度控制的自动调整等的应用。,使每口油井都能实现智能分析,减少人员操作的频率和暴露在硫化氢、高温等高风险环境中的时间,有效提高本质安全性。

西北油田:智能云的发展答案

从采油三厂的统计报告可以看出,躺井率、采油时间率、设备完好率等单耗指标在不断提高,异常处理时间从过去的4小时减少到45分钟,操作票审批时间从4.5小时减少到30分钟。

第三采油厂厂长任表示:“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无人化,通过‘生产、储存、管理和控制’系统地解决关键问题,解决智能生产和油藏问题,努力实现2019年无人井、无人站、无人线的目标。”

今天,西北油田的智能化建设如旭日东升般充满活力,向着计算机系统管理油田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刘,)

编者:张嘉诚

标题:西北油田:智能云的发展答案

地址:http://www.tehoop.net/tpykj/1253.html